close

http://forum.u-car.com.tw/thread.asp?forumid=245612

 

 

 

文章是馬克休斯的,發表在2013年4月刊的AUTOSPORT雜誌。結合了賽車技術與輪胎特性,談到了許多實質的專業內容。


下為正文:

剖析當代三大巨星的駕駛技巧


費爾南多阿隆索,塞巴斯蒂安瓦特爾,劉易斯漢密爾頓,三位當代公認的圍場最佳車手,有著各自獨特的駕駛風格。長久以來,對頂尖車手的駕駛風格比較從未停歇過。在這個輪胎管理統治的年代,駕駛風格的差異更會對車隊的研發方向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。而車手們孜孜以求的,是在攻彎過程中牢牢掌控著賽車重心的轉移與四輪的加載,不斷權衡著每個階段的速度得失。如何做到便取決於如何感知側向加速度。對此,他們各行其道並深信不疑。

總體來說,駕駛風格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下壓力不足的低速彎。而高速彎的駕駛技巧千篇一律大同小異,完全取決於空氣動力學下壓力,車手並無多大發揮的空間。

倍耐力終結了車手或車隊對輪胎供應商予取予求的年代,各個車隊結合輪胎特性為麾下車手定制賽車,這給了當代車手在低速彎角展現各自獨特技巧的契機。




費爾南多阿隆索——轉向不足之王

費爾南多入彎的剎車力度中等偏重,初始部分的過彎階段也會帶著剎車。完全鬆開剎車踏板時,他迅速打足轉向,前胎開始會處於半鎖死狀態,造成了一些轉向不足的假象。少數情況下,前胎的抓地力比他預期得好時,過度的轉向鎖死會讓賽車尾部開始不安分起來,形成了些許的轉向過度——這又到了阿隆索非常擅長的領域,似乎一切都是在預判之中。當然,通常轉向不足會占據絕大部分的過彎過程,並由油門開度來掌握其間的平衡。

這種駕駛技巧在03~06年其間的雷諾賽車上體現得更為極端,不過這種技巧也並非專為那類重心偏尾部的賽車而生,只不過雷諾賽車的特性更適合發揮此技巧的優勢。阿隆索在2003年坦言,自卡丁車生涯以來,他一直是那樣開車的。



阿隆索利用這種駕駛技巧極大程度地壓榨了圈速——入彎極其活躍,卻能有效避免過多的轉向過度——並且具備極強的持續做圈速的能力。雖然這樣的駕駛方式會損失前胎一點點的抓地力上限,但能在至關重要的入彎初期讓賽車完全受控於車手,並能有效穩定住不安分的尾部。同時,這類技巧也在纏鬥起到很大的作用——適用於各種變化多端的賽車線,以及各種不同抓地力水平的賽道條件——車手對油門開度精確把握來控制賽車在彎中的位置(譯者注:指用油門大小來調節轉向不足與轉向過度,來控制輪胎鎖死賽車滑移的幅度)。



這是凌駕於賽車之上的駕駛技巧,強調對賽車的完全掌控,而不是萊庫寧般跟隨賽車自身的特性走線。實際上,倒是馬薩的駕駛風格接近於阿隆索,但對剎車的使用不如阿隆索那樣激進。馬薩的剎車更早更穩定,但不常使用轉向鎖死與輪胎鎖死來控制賽車走線。2010和2011年的法拉利賽車,是阿隆索對轉向鎖死與輪胎鎖死的應用技巧的集中體現,他極大地彌補了賽車難以快速讓輪胎升溫的缺陷。



實際上,阿隆索根本不需要前胎的終極抓地力,賽車只要稍有轉向跡象,他就能用剎車與油門來控制入彎角度——幾乎是拉力賽的駕駛技巧。這與舒馬赫崇尚的避免大幅轉向的中性入彎的理念大相徑庭——在輪胎大戰年代的法拉利賽車完美平衡,同時兼備轉向不足與轉向過度的延展性;而在當今強調輪胎管理(譯者注:這裡談到輪胎管理,是在說利用輪胎特性壓榨圈速,而不是省胎)的倍耐力年代,顯然阿隆索更為強勁的駕駛技術更為有效。舒馬赫在梅賽德斯依舊沿用過去的駕駛風格,對轉向鎖死極度抗拒,他死死地執著於轉向鎖死等於損失動量的舊觀念。殊不知當輪胎承受不了動量時,只要有絲毫的轉向鎖死,賽車的側滑便會失去中性(譯者注:即,或轉向不足,或轉向鎖死)的特性。因此,阿隆索的駕駛風格的適應能力更強。



2013年倍耐力輪胎的抓地力更強,阿隆索的駕駛風格是否依然奏效是個相當有趣的問題。即使不奏效的話,毫無疑問阿隆索能立刻調整並適應,就像當初2007年他從米其林轉投普利司通那樣——也就是幾場比賽的時間而已。




塞巴斯蒂安瓦特爾——轉向高手


像阿隆索一樣,瓦特爾的剎車中等偏重,但入彎的轉向不如阿隆索激進。瓦特爾偏好活躍的賽車,要求賽車入彎階段轉向敏銳,而一旦前胎恢復抓地力,他就會迫不及待地鬆開部分的入彎轉向鎖死,導致賽車尾部不安分起來。他憑藉對賽車極佳的轉向控制感,用這樣的方式(譯者注:盡早利用不安分的尾部幫助轉向)來加速賽車的轉向。



藉助著紅牛吹氣擴散器帶來的額外尾部下壓力,瓦特爾第一個挖掘出了有悖常識的駕駛方式:用超出常理的速度入彎,前輪一旦擠進彎角,就利用隨之而來的轉向過度來加速賽車轉向。常規來說,這種駕駛方式效果會很糟糕:尾部會在賽車轉向之後持續側滑,出彎速度的損失,會超過之前獲得的額外入彎速度。但2011年紅牛賽車的吹氣擴散器,會讓賽車在出彎加油階段迅速獲得額外吹氣下壓力,把賽車尾部牢牢釘死在地面。因此,他既獲得了超出常規的入彎速度,又在本該後輪打滑的轉向過度階段利用了吹氣擴散器穩定了尾部——兼得魚與熊掌。



塞巴相當出色地適應了這種方式,這是相當反自然的駕駛方式——後輪已經在側滑,賽車本該立刻收油的。



當2012年規則禁用了吹氣擴散器之後,紅牛從原本的統治地位,恢復到了“僅僅”是極具競爭力地位,而瓦特爾對韋伯的圈速優勢也消逝殆盡。但2012賽季後1/3部分,紅牛重塑了車身尾部,不僅重獲了源自排氣的下壓力,更是調整了後懸掛,給予了賽車在低速彎角的傾側轉向過度特性(譯者注:傾側轉向,是一個專業術語,是賽車懸掛的設計理念,幾乎所有的賽車——哪怕是轉向過度的賽車——都會被設計成傾側轉向不足。傾側轉向過度/不足,與平時常說的轉向過度/不足,是完全不同的概念,不能混淆)。這讓塞巴又能加速賽車轉向了——只要一踩剎車,排氣就帶來額外下壓力,後輪打滑立刻消失。賽車輕而易舉地恢復了2011年的特性,塞巴再一次得以使用他聲稱的“我的獨家技術”。RB9在巴塞羅那冬測時在低速彎角表現說明,這一特性被保留到了2013年,甚至可能進一步被強化了。



賽車入彎,尾部活躍,轉向積極,完美調整至彎心位置,然後在放鬆轉向鎖死的同時,油門到底出彎。這是賽車技術與駕駛技巧協調研發的精巧案例。



這成果之中,究竟有多少來自紐維和他的紅牛賽車,又有多少來自瓦特爾,已無可辨析,也並不重要。這毫無疑問是一個有機系統的發展過程,技師別無選擇,只有迎合車手徹底其發揮自身技術特點的唯一一路。否則,誰會去設計一部“傾側轉向過度”的車?






劉易斯漢密爾頓——延剎後裔


劉易斯是一個典型的遲剎車,偏好轉向過度的車手,繼承了傑森林特(Jochen Rindt),羅尼皮特森(Ronnie Peterson),可可羅斯伯格(Keke Rosberg)和米卡哈基寧(Mika Hakkinen)的光榮傳統。他對剎車有著驚人的敏銳感知,在賽車有充足空動下壓力時延遲重剎,並懂得如何隨著下壓力水平的下降來調整剎車力度,讓車輪始終處於鎖死邊緣。



漢密爾頓對制動力要求非常高。他能準確把握幾何上的完美走線,經常可以看到,他在慢速彎角的剎車比阿隆索晚,帶著相當大膽的速度入彎,導致尾部無法穩定在賽車線上。但他的賽車不具備紅牛那樣的吹氣下壓力,通常尾部持續打滑得更久,比瓦特爾更費時,導致彎中的速度更慢。但他對賽車的細緻入微的感覺——對不利局面的及早處理——極大程度地克服了賽車的缺陷。在轉向過度的傳統賽車(譯者注:這裡是相對於紅牛吹氣的“非傳統”賽車)中,他比任何人都快。



他在很大程度上,是一個應變型車手。賽車達到彎心時,他已經做好了應對任何狀況的準備,全然不用逐漸適應來尋找節奏。他對抓地力的感知,並不是通過方向盤對指尖的感官傳遞,而是與賽車直接互動,並自信總能找到應對的方式。帕蒂羅恩(Paddy Lowe)回憶起劉易斯對轉向過度的喜好時指出,這可能會引導邁凱輪往更激進的方向研發——強調賽車指向的敏銳性,不注重賽車穩定性——後來事實證明這個研發方向並不成功,也許簡森巴頓也該承擔部分責任。顯然簡森對2010年的賽車並不感冒,而對2011與2012年轉向中性的賽車更為偏好。



而漢密爾頓,就是拿來什麼車可以去適應——這也是他駕駛技巧的絕妙所在,對於賽車所有的操控特性,輪胎特點,抓地力水平以及天氣條件,他都能充分適應。只有在抓地力在每個彎角每圈都在變化的環境下——比如2012年的巴西站,簡森巴頓更精細的駕駛風格才會更快一些。
http://bbs.hupu.com/5714324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seme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